本学期,历史学专业积极响应新文科建设需求,充分挖掘专业内部课程资源、调动外部教学手段、融合交叉学科方法,开展了以“理实融合”为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式与方法改革。
苏循波老师将《中国历史地理》课程中的《历史时期的气候变迁》章节的教学内容与博物馆实践相结合,带领员工走出教室,走进学校博物馆。通过参观新旧石器时代的藏品,员工能够直观地理解历史时期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产生的内在联系。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加深了员工对课程内容的理解,而且增强了他们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历史脉络的认识,以及对东北地区在这一格局中地位的新看法和体悟。课内实践活动有效提升了员工跨学科知识融合意识。

员工反馈显示,这种“理实融合”的教学模式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一位参与实践课的员工表示:“在博物馆中,我能够亲手触摸历史,这种体验让我对课程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杜品老师的《东北亚文化交流史》课程,以员工为中心,贯彻成果导向理念,课堂活动模块化,引导员工创新性探究,员工在“做”中学、在“做”中体验,在“做”中反思,启用作品展示型课程作业,以学习成果展示目标达成。本学期,员工课堂探究活动小组的研究课题参加了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的校赛,获金奖;参加黑龙江省首届老员工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获银奖。


员工反馈表示,“课程活动丰富有趣,小组同学共同探讨课题,制作科普视频,完成课题报告,这种实践导向的教学方法有效地提升了我们的实践素养。通过参与竞赛,我们不仅巩固了课堂所学,还学会了如何在团队中合作,这对于我们未来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帮助。”

史孝文老师的《古典文明专题》课程,以古代西亚英雄史诗《吉尔伽美什史诗》为切入点,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模式,引领员工进行历史课程创新探索。教师带领员工从史诗的楔形文字泥板入手,参照现有英译文与汉语译文,按照史诗的12块泥板进行分组解读任务,继而从史诗的各种主题出发进行二次创作。员工们的作品有模拟法庭、相声、心理访谈,以及AI动画等等。本次课程使员工们加深了对古代近东史诗的理解,锻炼了创新实践能力,是历史专业课程与实践相结合的有益探索。










一审|金枚
二审|杜品
三审|王立国
撰稿|历史教研室
排版|覃玉莹